大体上说,出国有助于语言能力提高无疑,毕竟成天接触这门语言,抬头低头也是这门语言。你开车出门,抬头就是英文的标识语。看多了,你不会说,恐怕也知道意思了。
但是,学语言永远都有个体差异。一部分人就是比另外一部分人对语言敏感,学得更快,学得更好。
有人到了国外,对语言用心,会刻意通过各种途径学习,无论是超市,还是车站,还是其他场所,无论是买东西还是日常聊天,各种场所和聊天中碰到的不懂,都愿意去学习吸收。那么,学习速度自然提升,学得好亦是必然。
也有人到了国外,对于语言并无感觉,虽然每天都有无数需要用到语言的地方,他可能尽量避免。有的人甚至只想和中国人打交道,这种情况下,提高十分有限。
我见过在美国呆了五六年,一句完整英文都讲不清楚的大陆人,因他只和中国人打交道,只做中国人生意,女朋友是中国人,工作的公司只有中国人。也有刚去三五个月,就已经各种场合都游刃有余的人,使劲儿折腾自己,认识各种人,去各种场合,加上本身基础不差,很快就成了英语高阶。
最后,无论个体差异如何,如果出去英语国家,只要用点心,语言还是有大长进的。
谢邀。
更多外语学习话题,请关注微信公众号:“与外语沾边”。
1. 不要找华人房东
2. 卸载知乎、微博、今日头条,少用微信。
3. 安装quora,reddit,facebook。
4. 多在quora上答题,答和中国有关的题
5. 多在reddit上灌水讨论,和人撕逼。
6. 多用facebook,加你们学校的人,每天把自己做的饭拍照上传,去任何地方旅游都要拍照上传,回复每一条评论。
大概这样才能提高英语水平。
别问我怎么知道的,因为我一条都没做到啊。
我觉得取决于两方面:
一、去之前的外语水平
二、在美国的生活圈子
我个人的经历是这样的:
第一次出国,初三毕业在美国参加夏令营。那时候听力差,别人讲话有时候得让人家重复好几遍。但在国内同学里面,算基础不错的。
在夏令营两个月,几乎只能用英语。大多数营员是美国人,除我之外有一个中国人。还有欧洲人非洲人南美人和其他亚洲人。大家只能用英语。
这种情况下进步就显得很明显。到第六七周和别人的交流就比较顺畅了。
此外我语法和写作有一点基础,还在夏令营的报纸上写了好几篇文章。批评美国人不知道中国人姓在前面、批评营地里有一些营员歪曲西藏问题、批评台独、科普中国历史。初三刚毕业,年轻,拿起笔来想骂谁骂谁……所以对英语写作有促进作用的。现实需要嘛,见到有波兰人指着我鼻子骂“中国侵略西藏”,我不得从唐蕃、元朝开始给他讲讲?慢慢就逼得自己不会说也得说了。
后来本科毕业来读研究生,之前的英语虽然比不上在美国读高中的那些同学那么自然,但表达上进步已经不小,大一考了四六级之后,准备托福和GRE对词汇和写作有不小的提升;还偶尔打工做过口译。大四去以色列也能用到(我是学希伯来语的,但一直也没有觉得专业语言在任何时间比英语学得好过;更重要的是那边除了语言课我们当时的项目好像只能选英语授课,一半老师都是美国人)。
从那之后到美国这几年,觉得自己除了专业和课堂讨论以外英语进步不大。第一因为没有美国室友,第二因为起点比初三高很多。考虑到年龄和生活方式,进步空间被压缩了。
不过上面有人说去和外国人撕逼这种事我倒是很喜欢做的,从youtube到facebook上都有我到处惹事的身影。在fb上打脸那些自以为是的“中国通”是我最喜欢的休闲娱乐活动,一般每个月不超过两次。毕竟上学要读、写英文,也爱看脱口秀,虽然廉颇老矣,但应该说跟他们撕,还是撕得起撕得动的。基本上可以谈笑风生。
日常生活的确总要用英语,但对水平的影响不大。
但,是不是年纪大了,学语言就慢了,进步也小了。不一定!还是回到第一条:水平越低进步越明显。
比如我去德国学了两个月德语,从只能读哑巴德语,到第八周能给房东的朋友解决其中国签证问题。我跟那个有拜仁口音的大爷聊了半小时都没用他重复,当时自己都觉得难以置信。如果我呆的是半年而不是两个月,我现在德语口语绝不可能忘得那么多……
但两个月耳濡目染,的确让我读德语论文的水平有了飞跃,不像从前那么龟速了,我的目的也算达到了。
所以,如果大家在国内英语已经不错,我想不要奢望飞跃。想再飞跃只能靠时间倒流然后十岁就过来。那真的是质的飞跃。如果大家在国内英语水平一般,到美国呆两年肯定有很大提高。
谢邀,可以的,而且你会发现这是学习一门技能最为有效的途径。
我们从小生活在汉语的环境里,所以对环境促进语言学习的作用感触不深,但当人去到国外,周围陌生的语言环境就会刺激你的潜能,让你快速的掌握当地语言。不仅仅是在生活的各处潜移默化地学习各种地道的英语表达,更加重要的是能既让自己激发出学习英语的兴趣,同时也能看到自己和 native speaker 之间的差距,不会因为英语上的一点进步和成绩就沾沾自喜。
具体说来,出国去到英语环境学习有这么几点好处:
第一,搞清楚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什么。为了留学,为了出国工作,但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和人进行有效交流,同时了解和学习他们的文化、知识等。我们国人都知道,古诗词非常难用英文来翻译,意境和韵味会天差地别,外国人没法在拥有一定文化基础之前理解它们,同理可得。对于一些起源于西方的知识体系,我们用原本的语言逻辑和思维体系去学习,就会更加困难和低效。所以,要学会一门语言,在伴随着文化理解过程中学习,无疑是更高效的,而去当地生活一段时间,是最直接的途径。
第二,我们能从交流中快速获得反馈,这也是“学得快”的重要一环。从我的亲身经历来讲,自己一旦用错词或者语法不对,对方就会露出疑惑的表情,而很多英语学习者这时候就会很慌,不敢再开口了;而我会选择,清晰缓慢的再讲一遍,之后我就会得到反馈,而且这种记忆是很难忘的。记得刚去美国不久的时候,有一次我买一杯咖啡结账,我张口就说:“check out,please”. (我一直以为这和酒店是一样的),当时服务员愣住2秒,不过很快反应过来,并给我结账了。其实正确答案是:Check,please; May I have the check; Can I have the bill please等等,这辈子也忘不了。
对于发音上的纠正更加有效,而且这个几乎只能考native speaker给你进行比较有效的修正。我也是通过被老美一次一次地“打击”+“教育”,明白了 r、l 这些音的发音要领,同时还纠正了i/i:和u/u:的发音;后来逐渐意识到几乎所有的英语元音的发音都是在汉语不一样的,照着中文拼音的发音方式只能练就一口Chinglish。
第三,文化冲突有助于我们学习英语。学习语言的同时,也是对文化的融入,在过程中,我们会对之前的知识和观念有颠覆性的认识。而这种矛盾转化而成的知识,必然是能留存在脑海中很久很久。比如说我出国前认为:
- 国外读书会比国内轻松很多,整天就是吃喝玩乐不务正业,不用好好学习也能通过;出国后发现自己要起早贪黑的学习,不停的赶Deadline(留学的时候戏称各种赶due)。
- 出国前觉得国外老师都很人性化,可以上课随时打断他,抛出自己的想法,然后他就会很欣赏你;出国后发现,这是建立在长期的信任基础上才能干的事,一去就这样,下场不会比国内好多少。
- 出国前认为领导吃饭都是自己一张桌子,或者不在食堂吃;出国后发现大家都是一样的。我就是在不断地矫正三观的过程中,逐渐融入他们的文化,英语水平当然也水涨船高。
第四,和同行业的老外交流会增强自信。在最开始熟悉环境的时候,我发现和同行业的人沟通没有那么难。比如拿我的亲身经历来说,第一次出国之旅是在2006年,那年我大三,大学生读者可对比一下现在的自己,就大概知道我当时的英语水平;我算是比较幸运,可以去现场参加苹果的WWDC,之后过程中我惊讶地发现,不管是听乔布斯演讲,还是后来和同行业的老外交流,并没有之前想象中那么困难,虽然有很多的形容词和一些老美才知道的梗我听不懂,但还是能理解大意,这样一下子信心也起来了,更大胆地和他们说我的各种想法。这大概就是同行业交流的好处了。
第五,一个只有语言环境才能解决的问题就是:勇敢说话、勇敢实践。 这是国内的绝大多数老师帮不了你的,况且国内主要的注意力还集中在笔试上。到了国外,终于没办法,你只能对老外开口说英语。所以,英语提高的前提是:不要怕,勇敢地开口说,在学习英语的道路上,不要怕多说多措,你要反过来想,你提高的机会也相应变多。
古人云:读万卷书,不如行万里路,用在这恰当不过。
-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 love.
(图片来自网络)
身先士卒去美国生活的凤姐,为这个问题生动、形象、全面的作出了回答。